关于潘处常与潘美父子关系的再思考
——兼同屏西堂先生商榷
由于各地家谱对潘美之父及故里记载不同,于是我写了《潘美之父及故里考》,对包括潘美与处常在内的关系作了考证。《潘美之父及故里考》上网后,得到了署名“屏西堂”等宗亲的关注,屏西堂先生还写了《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与我商榷。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期望仅仅通过几篇文章的讨论,就能在潘美之父及故里上取得共识是不现实的。但我觉得,正如“屏西堂”先生所说“没有共识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对潘美祖系各说各话,各自表述”,“对潘氏历史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切磋,是有益的”。
为进一步弄清潘处常与潘美父子关系,特拟此文。
一、关于“屏西堂”先生《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
(一)《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摘要
1、“承佑是晚育模范,55岁才生慎修”;“887年武原虽已年届花甲,为王潮之诚感动,应召参与兴化(莆田)政事,迁居兴化,卓有政声。王潮任福建观察使(894年)后任命武原为古田令”,“武原为古田令应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他已经67岁”。
2、“崇胤到长安,其才其德为唐昭宗所赏识,890年出任太仆卿……893年崇胤携承叙离长安,赴幽州”;“处常居大名又名潘璘,以军校戍常山达十余载,……大和年间(927年)闻吴王网罗天下贤士……往奔之,吴王召拜右拾遗。937年烈祖李昇代吴自立,授处常以散骑常侍。943年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 。
3 、“崇胤……887年带着大儿子承叙离开南安北遁” ,“离家时其次子承佑方5岁”;“承叙为刘守光所杀后,911年处常……自幽州抵大名 ……以军校戍常山达十余载……大和年间(927年)闻吴王网罗天下贤士……往奔之”。
4 、“崇胤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887年带着大儿子承叙离开南安北遁”; “887年武原虽已年届花甲,为王潮之诚感动,应召参与兴化(莆田)政事”。
(二)《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解读
从《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看出,由潘武原到潘美存在诸多的传奇色彩:
1、人生七十古来稀。唐代也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明清则是60岁退休。从古到今,官越小退的就越早。如清代的参将级五十四、都司守备四十八。想不到67岁已近古稀之年的潘武原还被录为古田令,其孙潘承佑也55岁晚年还生慎修。
2、崇胤因“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离开南安北遁,想不到“到长安,其才其德为唐昭宗所赏识,890年出任太仆卿”,在受朝廷重用的情况下,却又于“893年崇胤携承叙离长安,赴幽州”。
3、处常13岁时,因父潘贵被杀,从“幽州抵大名”,并“饱学经书、韬光养晦”“以军校戍常山达十余载”,后又“以病免归郷里”为理由“离开军旅”南奔 “吴王召拜右拾遗”,“李昇代吴自立,授处常以散骑常侍。943年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 。处常的两次南奔,于是子女中北有武将潘美,南有文才潘佑。
4、崇胤留下5岁承佑离开南安北遁,只因是“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处常留下3岁的潘美离开大名,是因为“闻吴王网罗天下贤士”。父亲北遁时只有5岁的潘承佑后来官至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父亲南奔仅3岁时的潘美后来成为了一品官的检校太师,后来也加同平章事。
5、 “王潮治泉州”,崇胤 “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造成父子分离,而武原 “为王潮之诚感动,应召参与兴化(莆田)政事”。
6、960年才去世的处常(崇胤之孙)943年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938年出生的潘佑(崇胤曾孙承叙之孙处常子)南唐时累官虞部员外郎、内史舍人;937年出生的慎修(崇胤之孙潘承佑之子)在南唐累迁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
崇胤的儿子潘承佑与孙子处常共事于吴,崇胤的孙子处常、慎修和处常之子潘佑三人又共事于南唐,可崇胤“孙子慎修竟将他的大名崇胤写成了‘宗裔’”,更严重的是家人对他在长安“为唐昭宗所赏识”出任太仆卿全不知,“认为他‘肥遁终身’”。
当崇胤的子和孙都去后,他的后裔发现慎修的令祖应该是崇胤而不是“宗裔”,且他不是“肥遁终身”,而是“其才其德为唐昭宗所赏识,890年出任太仆卿”。
7、儿子潘美的《实録》上,父亲潘璘的记载载是“以膂力应募隶兵籍,迁军校,戍常山,以病免归乡里”,且撰写《实録》时“惟熙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说明潘美到孙子承规他们都认为潘璘戍常山后“以病免归乡里”,不再有所作为。若干代后人们才知道,潘璘实际上又叫潘处常,以军校戍常山后, 927年南奔,“吴王召拜右拾遗”。937年烈祖李昇授”处常以散骑常侍”,” 943年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
(三)《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的思考
《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中,潘崇胤、潘承叙、潘处常都有传奇经历,这些传奇经历组合成了崇胤→承叙→处常→潘美传奇故事。如此传奇组合,缘于正史上潘美和慎修等人的出生时间、潘贵“事刘仕恭为将”被杀、处常南奔、潘美大名人、潘美父潘璘以军校戍常山、武源为古田令等已知因素。
然而,这些传奇的要素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武原为古田令在40-55岁的正常年龄或承佑不是55岁的“晚育模范”;如果《潘慎修墓志》上的令祖宗裔“肥遁终身”属实,而没有北逃任太仆卿;如果正史上的潘贵不是族谱中的承叙,或处常在潘贵被杀后不是到大名而是正史上的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如果《潘美实录》中的潘璘戍常山“以病免归郷里”是事实,而不是后又到了南唐,那么《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中的崇胤→承叙→处常→潘美关系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二、由正史与旧谱记载比较潘处常与潘美的父子关系
如果说前面的思考仅仅是推测,那么通过旧谱与正史记载相比较,结果会更清楚。
1、旧谱和相关资料关于潘处常世系之记载
旧谱与正史记载比较,武原→崇胤→潘承佑→慎修基本吻合,而武原→崇胤→承叙→处常→潘仁(美)、潘佑相差太大。而处常与潘佑父子关系正史与旧族谱一致,实质上需要考证的就是族谱中的处常与潘仁(美)关系。
据相关旧谱和相关资料中,潘承叙子潘处常,潘处常有三子,长子潘俶,次子潘佑,子三潘仁(即潘美)。其中:潘佑有子文焕、文振、文亮、文绶;文绶有子潘夙(字恭伯, 光禄大夫, 知鄂州)。潘仁(美)有子惟吉(天雄军驻泊都监)、惟熙、惟清、惟固、惟正、惟华(枢密院学士)、惟德;惟熙女为章怀皇后。
2、解读与分析
①《宋史·潘美》、《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録)》、《宋会要辑稿·勋臣封赠·潘美》、《大名府志·潘美》、潘美之子惟德和惟正(又叫惟清)以及太原清徐潘美后裔的《潘氏族谱》清楚记载潘美父潘璘。《五代十国志潘佑》记载是潘贵→处常→潘佑。
经历上,《潘武惠公美传》载:潘璘“戍常山,以病免归郷里” 。《五代十国志潘佑》载:潘处常因父潘贵“事刘仕恭为将,刘守光杀之……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
由正史和瓜山田歌先生《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可知,潘美生于925年,潘佑生于937年,显然旧谱中的处常“次子潘佑,子三潘仁(即潘美)”与正史记载不符。
②《潘承裕墓志》记载潘承裕“长子潘夙……知桂州”;《宋史潘夙传》载:潘夙,字伯恭,知桂州,知荆南,鄂州,卒,年七十。表明旧谱中的潘夙是潘佑之孙潘文绶之子于《潘承裕墓志》碑文不符。
③《十国春秋.潘佑》上,潘佑子“(潘)华,仕宋致屯田员外郎”。证明旧谱中的潘美有子惟华和潘佑有子文焕、文振、文亮、文绶于史载不符。
④《宋史.潘惟吉传》载“惟吉,(潘)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潘承裕墓志》载“府君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武惠王美……府君之考惟吉”。证明旧谱中的潘美有子惟吉于史不符。
⑤《潘美实録》载:“雍熈二年,(宋)太宗为真宗娶美次女为夫人,后追谥庄懐皇后。将成礼,召(潘)美还都数月”,《太宗实录》载:雍熈二年二月“庚子,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来朝……(四月)戊寅遣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复屯于三交”。佐证了太宗为真宗娶美次女为夫人“召(潘)美还都数月”之事实。《宋会要辑稿章怀皇后》、《宋史真宗潘皇后》记载章怀皇后也是潘美之女,笔者见到的《族谱》上也说“(美)公之次女嫁真宗为庄怀皇后”。虽然《宋史潘美传》有章怀潘皇后是惟熙女的说法,但各种史料证明章怀潘皇后是潘美之女而不是潘惟熙之女。因而说明旧谱中的“惟熙女为章怀皇后”有误。
综上,族谱记载是承叙→处常→潘仁(美)→惟吉、惟华。正史和相关证据是潘处常父潘贵,潘美父潘璘,潘美从子惟吉,潘佑子华。既然旧谱对有史料可佐证的处常、潘美父辈和部分子孙记载上都存在明显失误,而国史、宋人史料、地方志、潘氏族谱等都记载有潘美父亲是潘璘,那么无史料佐证的潘处常有子潘美的记载是否可信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panic的"搞清潘美世系是潘氏的一件大事",有理!!!!
感谢panic宗亲的鼓励,谢谢各位宗亲的关注!
在搜狗网搜索“字恭伯, 光禄大夫, 知鄂州”,在《福建南安潘氏世系》一文中有:
荥阳第二十七世.闽潘七世: ……佑: 处常次子……荥阳第二十八世.闽潘八世: ……文绶: 佑四子……荥阳第二十九世.闽潘九世: ……夙: 文绶子。字恭伯, 光禄大夫, 知鄂州。
关于“文绶有子潘夙(字恭伯, 光禄大夫, 知鄂州)”《福建南安潘氏世系》并无此说,其出处本人不知情。屏西堂简复。
德富宗亲文章论证严谨,论据充分。让人信服,搞清潘美世系是潘氏的一件大事!
请教屏西堂:《福建南安潘氏世系》有“文绶有子潘夙(字恭伯, 光禄大夫, 知鄂州)”的说法吗?我为什么查不到?请说明其出处。